??7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主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重点活动之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研讨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
??会议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汇聚政府部门代表、科学家、企业家及智库学者,研讨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机制与新路径;发布融合发展的平台新工具;试点“先使用后付费”成果转化新模式。科创中心致力于搭建多方协同的融合实践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无缝对接。
??会议设置了主题报告、圆桌对话、信息发布、生命健康专题对接四大板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国务院参事、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贺德方,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科创中心副主任吴建国作主题报告,主题报告从理论机制、政策体系、创新实践、产业发展以及地方探索等多个角度,提出面向未来发展的新见解。
??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刘建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党委书记陈运法、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权等五位专家在圆桌对话环节围绕创新融合方式、制度机制以及融合发展生态的问题,碰撞出多项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火花。
??研讨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国家纳米中心、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6家研究所与科创中心签署一系列“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协议。“先使用后付费”是科创中心与海淀区落实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的工作模式,2024年已启动第一批试点工作,京区10家科研院所参加,目前已推动53项专利签署协议,付诸实施,21项正在推进中。
??据介绍,科创中心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不断探索有效范式,形成了独特的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的服务体系,服务于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融合实践工具箱”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将不断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在生命健康领域专题板块,来自科研机构、企业界和投资界的代表围绕骨质材料、生物育种、疫苗研发、核酸药物、干细胞、脑机接口、AI制药等前沿技术方向展开深度交流,围绕技术落地路径与场景融合模式进行对接,促成了一批初步合作意向。科学家与企业家的握手与交流,生动展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的融合图景,也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加速涌现提供了现实样本。
??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新时代的必修课与必答题,实施一系列举措和任务,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厚的科研底蕴与丰厚的成果资源,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增量集成与资源聚合,搭建平台、完善机制,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关键缝隙,更好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副局长黄延强出席并讲话,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在京相关企业、中国科学院在京部分研究所代表参加会议。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