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和音频作为AI的入口,成为消费电子产业链里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作为消费电子里最为核心的芯片厂商,自然也随之闻风而动。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国际集成电路展览会暨研讨会”上与不少国产音频芯片厂商交流发现,面对AI耳机的风口,他们没有像国内AI大模型诞生之初那般,一拥而上追求“大”,也就是通用的规模效应。
反而,他们更倾向走专业化、垂直化的路径,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真功夫,都切实落在产品及场景解决方案上。
而这样做的考量在于,一方面可以应对国产芯片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AI的变化速度太快,过于跟风将在市场上变得毫无竞争优势。
当然,市场上也有另一派的国产厂商坚定走“白牌”路线,也就是追求规模效应。而这部分厂商近两年,正在积极的朝海外扩张,尤其是往东南亚市场。有部分厂家也在这条路上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但无论如何,以耳机为代表的可穿戴AI产品战争,才刚刚打响。
8年前的2016年9月,一代AirPods正式发布。
对于这种没有线材的“完全无线耳机”,即便是苹果来做,一经推出还是受到不少批评。然而,在种种非议下,AirPods征服了无线耳机行业,甚至凭一己之力,改变了耳机市场的格局。
2016年至2018年,TWS耳机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其中Futuresource报告指出,2018年之际,AirPods占据全球TWS耳机市场规模的40%份额。
在苹果带来的TWS浪潮下,国内无线音频芯片里也诞生了不少巨头。其中厂家也各有妙法。
作为TWS耳机芯片第一股,走品牌路线的恒玄科技近期业绩表现最为瞩目。2024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亿元,同比增长145.47%;扣非净利润更是在年中就超过了2023年全年水平。
另一个在“白牌”TWS蓝牙耳机市场呼风唤雨的中科蓝讯则是在高性价比上,占有一席之地。2024上半年,凭借打通印度等新兴市场渠道,带来了不错的业务增长量,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突破2亿元,预计全年净利增速达20%以上。
除了上述两个旗帜鲜明的厂家之外,国内其他芯片厂的定位则介于这两者之间。而安卓市场留存下TWS耳机空白,也让市场有空间容纳品牌与白牌之外的第三条路。
在这第三条路上,国内玩家各凭本事在垂直领域里有所深耕,例如,有和高通一样有手机和蓝牙耳机配套生态的紫光展锐、在蓝牙音频方面有多年积累的炬芯、在蓝牙低耗芯片出货量全球前三的泰凌微等,都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玩家。
不同于AI大模型诞生之初,大家都要做通用大模型。在AI耳机这个面向C端用户的品类上,走垂直化道路更大部分厂商的受青睐。
在这次展会上,一家中型体量的蓝牙芯片厂音频市场总监表示,目前公司“基本不太考虑做通用耳机市场”,因为这无法发挥公司原先积累的技术优势。在AI算法的帮助下,他们未来将深入探索场景化解决方案。例如,此前他们曾响应客户需求,开发出一款以TWS耳机形态来进行助听器产品,将目标客群精准细分到全球7亿听力障碍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细分场景的优势,在AI算法的革新下,还可叠加翻译、降噪等功能,以此适应更加多元化场景下的需求。因此,从垂直品类出发打磨,才能把路做宽。
此外,另一个趋势是,随着更多国内品牌厂商的加入,各品牌对蓝牙芯片的价格更加敏感。这让白牌市场的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这意味着,“AI耳机”若是只做一个概念,将淹没在无数同质化的产品中。“目前市面上不少打着AI概念的耳机,实际上不过是往芯片里添加一个语音识别指令,这压根就不能称之为AI耳机”。一位蓝牙芯片厂代表说。
AI耳机背后更重要的是平台生态。上述蓝牙芯片厂音频市场总监认为,真正的AI耳机是离不开云端的服务。例如,与翻译界顶流科大讯飞的兼容度,不同设备之间切换上的流畅度等等。
由此看来,不“卷”模型,“卷”场景,将成为中型芯片厂商的安身立命之本。虽然AI的出现能够帮助耳机更好的跨越不同场景,但音质、延时、算力、低耗等方面的平衡,则看各家厂商在场景上的积累,也是未来细分领域里的机会所在。
IDC在分析报告中指出,随着AI翻译等功能的完善,搭载AI大模型的智能耳机有望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推动蓝牙耳机中高端市场的发展。而这或许才是破解低价同质化的根本。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